事實與偏見 -- 青少年就業經歷質性調查暨個案分享
新聞稿
在「三三四」的教育制度下,除中三畢業外,將來最低學歷者將會是中六學歷人士,這將對現時只持中五學歷人士構成更大的競爭壓力。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於去年10月至本年1月間共訪問了15名中五學歷或以下的青少年,從而了解他們由學校過渡至工作的情況及主觀感受,包括他們的尋工及擇業情況、工作薪酬及待遇、進修及對政府青少年政策的意見。
調查發現,受訪的大部份青少年過去曾經正式就業,他們大多從事零售、服務及飲食業工種,收入偏低,薪酬普遍介乎5000元至7000元之間,但超時工作嚴重,實際工作時數一般高達9小時或以上,同時工作強度及勞動性極高,不少更被剝休息日及遇到欠供強積金等情況。部份更在工作期間遭遇工傷,沒告訴僱主之餘,亦不知應有的工傷補償。面對惡劣的工作待遇,大部份受訪者都經常轉換工作,寄望能找到一份工資及待遇較好的職位。

阿嘉今年22歲,中三畢業後曾經做過六至七份工作,人工介乎5000至6000元之間,工時往往超過九小時。她說當補習社文員的時候,僱主經常要她星期日工作,卻沒有給予休息日工作工資。在任職藥房的助理交員時,又經常被要求超時工作,而沒有補薪,有時候還要兼顧清潔及雜務工作。在當私人安老院活動工作員期間,更遭到工傷,僱主不但沒有為其向勞工處報工傷,也沒有給予其五份四工傷病假錢的補償,還容許阿嘉即時辭職。阿嘉辭職後,才知道自己應得的勞工權利。阿嘉坦過去大部份工作都是做了半年左右,是因為抵不了長工時及低工資與缺乏勞工保障的不人道的工作還境,但為了「食飯」惟有「捱下」去。阿嘉曾經修讀展翅青見課程及坊間的英語課程,但因為沒錢,所以修讀坊間英語課程時曾經向財務公司借錢,分三年才攤還了所有款項。她記得當時月薪5500元,大慨用了月薪的一半還債,然後只餘下500元的日常使費,她認為政府的進修支援十分不足,此外即使完成上述課程,她認為對改善工作待遇沒有幫助。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批評社會主流給青少年載上「懶惰」、「耐性低」的負面標籤,但現實是受訪者多從事工時長及低薪工作,並經常受到勞資剝削。工時長及工資低的處境還影響他們的進修機會,加上政府的課程資助又不足,這變相窒礙他們的發展,使經常停留在低技術的工種。勞委會建議,政府應制定長遠的青年就業政策,增加對青少年的進修支援及加強職業教育及培訓的認受性,以擴闊青少年的機會及擇業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