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共交通事務聯盟
「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預期申請情況調查
政府將於今日(2011年10月3日)正式推行「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為全港合資格低收入家庭提供交通津貼。然而,各界憂慮新的「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改以家庭為經濟審查單位,會影響受助人數,並質疑在最低工資實施後及通脹不斷的情況下,現行的入息限額及津貼金額未能真正協助有需要的就業人士。
為了解「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的預期申請情況,關注公共交通事務聯盟(簡稱:交通聯),包括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社區發展陣線等,在9月初至中旬進行了一項有關鼓勵就業交通津貼預計申請情況調查,以了解全港各區低收入工友的申請情況。調查結果如下:
(一) 入息限額門檻高,新交通津貼計劃成效存疑。
超過五成的受訪者,表示在現時的家庭入息限制下不符申請「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的資格。若計及其他影響申請的因素,分別有四成半(45.8%)及一成多(12.3%)受訪者估計自己不合資格及不確定是否能申請到新交業交通津貼計劃,他們當中有八成二是預計因為超出入限額而未能申請。由於是次的訪問對象多是居住在公屋的低收入工友及家庭,但調查仍然發現其申請合資格率偏低,因此我們質疑計劃擴至全港後,有關的合資格率及成效成疑。
(二) 推行雙軌制 ,令更多低收入工友受惠。
調查發現,有28.3%的受訪者的情況是有家庭成員/自己的收入符合1人的入息資格,但因家庭總收入超出入息上限,而不能申請新的「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事實上,部份受訪者擔心,家人不願意提供資料而未能申請新計劃。以上兩項數據反映引入家庭審查會影響部份本有需要的低收入工友未能受惠於新交通津貼,固此局方應考慮推行雙軌制,令更多有需要低收入工友受惠,以真正達致鼓勵就業的目標。
(三) 各津貼入息限額不一 ,建議新交津可參考公屋申請資格。
以現時「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及公屋申請的不同入息限額作為申請交通津貼門檻作比較,不同成員數目的家庭的受訪者可申請百分比都相應增加。目前,各政府部門未有訂定一致的標準去界定各項津助的家庭收入資格,因此不同津助計劃,如公屋申請、書簿津貼、醫療津貼及「關愛基金」向新來港人士派發$6000等,都有不同的家庭入息限額,而當中以「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的門檻最高。我們認為,「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應參考公屋入息資格作為門檻,必能更有效輔助低收入工友及家庭,進一步達致扶貧的效果。
(四) 津貼金額落後 ,有檢討的必要。
在職受訪者及其在職家庭成員中,每月往返工作地點的交通費的平均開支為$570.14,而在調查中,有超過3成7的受訪者或其在職家人每月交通支在$600以上。所以政府如以資助交通津貼為目標,一致向合資格工友發放$600津貼的做法有欠合理。以新界西北區工友為例,如要到港島區工作,平均交通開支則達$1100多元,遠遠超出津貼限額。近年,各公共交通工具不斷增加票價,政府仍以2007年始推行的交通費支援計劃的津貼金額作標準的做法實有不妥。
建議
1. 要求提前明年1月進行檢討及列明有關檢討內容及準則;
2. 要求申請資格雙軌制,保留個人作為經濟審查單位,以讓申請人選擇以個人
或以家庭住戶作為申請單位;
3. 以公屋資格作參考,提高入息上限,以惠及更多低收入工友;
4. 為每月交通開支高於$600的低收入工友提供額外津貼。
|